作為大山里的“空心村”,如何破解人少地多的矛盾?面對豐厚的資源優(yōu)勢,如何實現(xiàn)經濟增值、效益大提升?外來資本,探路鄉(xiāng)村,要面臨哪些挑戰(zhàn)和機遇?
小滿過后,白山松水間的稻田陸續(xù)進入插秧期。五月下旬,記者走進風景如畫的吉林省東部山區(qū),在密林深處的汪清縣大興溝鎮(zhèn),不但結識了一群為鄉(xiāng)村經濟發(fā)展而奮斗的人,也在青山綠水中觸摸到破解“空心村”發(fā)展難題的產業(yè)路徑。
汪清縣大興溝鎮(zhèn)風景如畫,生態(tài)資源豐厚。 李樊/攝 村里的年輕人
從延吉高鐵站驅車近2個小時,記者來到山腳下一處山谷,山清水秀,水田錯落。這里就是汪清縣大興溝鎮(zhèn)柳亭村。開車繞著小村子轉兩圈,用不上10分鐘。從房屋的建筑風格不難看出,這是一個漢族和朝鮮族村民參半的村落。
或許,因為正值春耕期,方方正正的小村里一片寂靜。
忽然,山窩中傳來發(fā)動機的聲響。我們沿著中間那條水泥村路朝著山的方向開,聲音漸行漸近。小村深處的一戶農家院里,兩個曬得黝黑的小伙子正在檢修拖拉機。
高高壯壯的漢子名叫李文飛,剛滿27周歲。溻著沾滿機油和汗?jié)n的半袖汗衫,咧嘴笑著打趣說,“村里最年輕的帥哥,可都在你們面前了!”
李文飛是柳亭村里為數(shù)不多留下來務農的年輕人。 李樊/攝
李文飛細數(shù)村里的同齡人,大多都去城市里工作了,還有幾個去了韓國。偶爾回來,便會跟李文飛描述“大千世界”的種種,有幾年,聽得李文飛心里直癢。之所以留了下來,最大因素還是父母對獨生子的那份苦苦挽留。
從跟著親戚種地,到“養(yǎng)”拖拉機幫人種地,再到集約化種植“搞創(chuàng)業(yè)”,李文飛務農已經十多年。去年,他擴大了土地承包的面積,本以為可以“大顯身手”,可是規(guī)?;N植玉米的收成卻不理想,種水稻更是因技術原因導致了顆粒無收。
李文飛習慣了鄉(xiāng)下的生活。他希望有人能帶著他向高效農業(yè)轉型。 李樊/攝
“光琢磨機械化了,沒找準(種地的)好方法?!闭f起這些年,李文飛種地有賺也有賠。習慣了鄉(xiāng)下生活的他,對務農的選擇堅定不移,但在反思中也略顯擔憂,潛意識里曉得要做調整,可具體怎么辦,他心里沒譜,希望有人帶帶路。
可帶路人在哪里呢? 大山里的“守望者”大興溝鎮(zhèn)東臺村,依山而建。村路旁一棟棟紅瓦白墻的民宿臨水垂影;村路的另一側,便是淙淙山泉水灌溉的百畝稻田。
紅磚小道蜿蜒至半山腰,村黨支書記李京世就住在這間大約30平方米的磚房里。墻上,鮮紅的黨旗高高懸掛。旗下,印著《大興溝鎮(zhèn)東臺村扶貧工作目標》的展板尤為醒目。
李京世邀我們盤腿坐在炕上,老伴兒半跪著擦拭炕上的玻璃柜,柜子里十多個搪瓷臉盆被齊整碼成一排。
東臺村黨支書記李京世說,農業(yè)生產方式落后、人口老齡化嚴重、勞動力缺失,都制約著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。 李樊/攝
“在村里,我家的經濟狀況算是不錯的?!?5歲的李京世,每年可以領到工資,“年頭兒好的時候,全家總收入能有4萬元;年頭不好的話,就難說了。光靠種地,沒有出路啊?!崩罹┦啦僦惶珮藴实钠胀ㄔ捳f。
據了解,東臺村,人丁鼎盛時期,曾居住著120多戶人家。近些年,這個朝鮮族集居的小山村里,年輕人幾乎都去韓國打工了。攢下幾年工錢,便把長輩們接到縣城里定居?,F(xiàn)在,全村只剩下20余戶老人留守。
年近六旬的村長崔光洙,是村里歲數(shù)最小的勞動力。他聞訊從稻田趕來,坐在炕邊,插秧時卷起的褲腳沒顧得上放平,小腿沾滿黑泥。
這幾年,由于勞動力短缺,大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崔光洙。盡管辛勤經營著60多坰旱田和10多坰水田,老崔卻一度陷入了“種地不少,錢賺不到”的窘境。
“高場長給我們帶來了發(fā)展的新希望?!贝薰怃▽τ浾哒f。 “空降”的朝陽產業(yè)崔光洙說的高場長,是汪清縣金稻谷有機種植農場的負責人高瑞蓉。春節(jié)過后,農場確定了在柳亭村、東臺村建設“零農殘科技示范田”,她奔走于延吉市、汪清縣城和山村間的腳步就從未停歇。
有機種植項目落戶,改變著村里的農業(yè)生產方式。 李樊/攝
高瑞蓉的童年,在大興溝鎮(zhèn)度過。后來,她在省城里謀得了一份穩(wěn)定的工作,離鄉(xiāng)多年。
都市生活,讓高瑞蓉“接收”到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消費“信號”。探親,又讓她意識到,家鄉(xiāng)這個偏遠的小山村,雖有著難得的生態(tài)稟賦,但是農業(yè)生產普遍存在著技術滯后、觀念落伍、機械化程度不高、勞動力流失和信息不對稱等現(xiàn)實瓶頸,這些現(xiàn)狀不改變,農民依賴農業(yè)經濟致富的期盼依然無法實現(xiàn)。
高瑞蓉相信,通過科技創(chuàng)新徹底改變粗放型的農耕生產方式,才能避免“大路貨”農產品價格隨市波動的風險。
東臺村的農民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,應用平衡栽培法育稻苗。 李樊/攝
為此,從2014年開始,高瑞蓉置身于有機水稻種植的探索。高薪聘請農業(yè)專家,引進平衡種植法栽培水稻。使用有益菌育苗,撒貝殼粉調節(jié)土壤微量元素,施加天然氮肥控草,雇人除草……一整套不被當?shù)匕傩绽斫獾募夹g熟化過程,高瑞蓉扎扎實實耕作了整整三年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歲月凝成稻花香。
去年,高瑞蓉種植基地里,不使用一滴農藥或除草劑的有機水稻長勢蓬勃。盡管水稻的比較產量不高,可磨成的大米卻賣出了每斤8元、18元、58元的好價錢。一畝地的比較收益,相比粗放型種植少說也要高出2倍。
“技術、質量、市場,這些以前想的少。”由旁觀者到參與者,再到實踐者,李文飛認為,種有機水稻是件好事?!案呓愎膭钗覀兒煤酶桑赊r活兒給工錢,秋收還有分紅,(收入)指定不比出去打工賺的少?!?/p>
今年,高瑞蓉帶著村民們一起經營30坰有機水稻?!胺N出好稻谷,只是起步?!备呷鹑胤掂l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根本理想,就是讓兒時的“蛤蟆塘鄉(xiāng)”(已撤鄉(xiāng)并入大興溝鎮(zhèn))恢復人氣。
“有機農業(yè)是現(xiàn)代農業(yè)轉優(yōu)、轉綠的一個方向。這樣的朝陽產業(yè)‘扎根’,能為家鄉(xiāng)培養(yǎng)和留住更多的像李文飛一樣的新型職業(yè)農民?!备呷鹑厮懔艘还P長遠賬,有機產品的高收益可以支撐村民的務農收入。“如果年輕人在村里就能結婚、生子、過上體面的生活,誰還愿意背井離鄉(xiāng)?”
好生態(tài)加上精耕細作,是有機水稻生產的基礎。圖為村民在示范田里辛勤插秧。 李京世/攝
“這里的山野菜、山泉魚,有機大米和有機藜麥,不正是都市人追求的‘舌尖上的味道’嗎?過去一年,我找了不少朋友來考察,對休閑旅游業(yè)做出可研評估,準備將這里的生態(tài)和道地的朝鮮族民俗文化資源融合開發(fā)。”高瑞蓉說。
“現(xiàn)在交通也方便了,一天有六趟公交車直達延吉市里和汪清縣城。能吸引農村勞動力回來的話,村里就能有人才和資金基礎了,老人們的幫扶難題也能有所緩解?!崩罹┦郎钍軉l(fā),目光炯炯地望著不遠處的四方臺山。
窗外,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。斜陽,給山巒深處的大興溝鎮(zhèn)鑲上了一抹金色的輪廓。 |